欢迎到漠河旅游,漠河本地旅行社,可先旅游后付款,无中间环节品质更高价更优!

旅游导航
首页  >  攻略  >  漠河攻略  >  传统的游戏娱乐

传统的游戏娱乐

更新时间:2018-03-12 小编: 0 975
(1)嘎拉哈     抓(音:chuǎ,为东北方言,汉字中没有此专用字,意为“短距离迅速向前抓”或“短距离迅速向前咬”的动作)嘎拉哈是以嘎拉哈做为游戏的统称,是我国北方旧时每家必备的一种游戏。每当晚饭后,几家孩子聚于土炕上,一玩到深夜。...
(1)嘎拉哈
    抓(音:chuǎ,为东北方言,汉字中没有此专用字,意为“短距离迅速向前抓”或“短距离迅速向前咬”的动作)嘎拉哈是以嘎拉哈做为游戏的统称,是我国北方旧时每家必备的一种游戏。每当晚饭后,几家孩子聚于土炕上,一玩到深夜。嘎拉哈为骨制是狍子、鹿、猪、羊等后腿膝关节处的小骨。食用后,取出,清净后染上各种颜色。但于生肉中剔出的嘎拉哈才是嘎拉哈中的上品,尤其光亮。
    嘎拉哈四面各有名称,正面叫“坑”,背面叫“背”,如耳一面叫“针”,另一面叫“驴”。嘎拉哈玩法灵活,可一人也可多人,以抓、搬、叨、碰为主。场地多选在炕上。
    通常玩抓嘎拉哈要另外配上一只“口袋”,“口袋”用6片布片缝制而成,里面装上麦子、小米、玉米碴子等颗粒状粮食,意喻着“家有闲粮”。抓嘎拉哈是最为普遍的玩法,玩时,多人以“手心、手背”排出次序,玩者先将若干个嘎拉哈抛撒于炕上,看清嘎拉哈每面各有几个。将口袋凌空抛起,在口袋下落之前,将每个同面的嘎拉哈抓于手中,放置一边,并接住下落回来的口袋。以同面所抓嘎拉哈多者为胜。如接不住,或抓错面,视为出局,轮到下一个。
    搬嘎拉哈分为:搬尖、搬背,多数只搬尖。所谓“搬”,即为“翻过”之意。搬尖,就是将撒落的、尖未向上的嘎拉哈翻成尖向上;搬背,就是将撒落的、背未向上的嘎拉哈翻成背向上。搬嘎拉哈时也是将口袋抛向空中,待口袋下落之前,将搬的动作完成,以所搬同数多者为胜。口袋下落未能接住,或搬错面,视为出局。这种玩法技术要求较高。
    叼嘎拉哈是一种简易的玩法,先将嘎拉哈若干抛撒于炕面上。不分面,将口袋上抛,在口袋未下落之前,抓起一枚嘎拉哈,置于牙间咬一下,放在一边,以数多者为胜。如口袋落回而没有接住,视为出局。
    碰嘎拉哈也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玩法,将嘎拉哈抛撒于炕上,手中留一个,以拇指食指拈住尖,另一只手将口袋抛于空中,待其落下之前,用手中嘎拉哈将撒落的嘎拉哈碰翻成同面(一般以尖为上)。以碰翻最多者为胜。如口袋落回而没有接住,视为出局。
    抓嘎拉哈这种游戏在20世纪60~80年代初期还可看到有人玩,但到了80年代末,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,这总原始的、古老的、陈旧的玩具已被陶汰,正被现代玩具所替代,就已经不再为人所见,偶尔在一些人家看到3个4个,也已没有再去玩耍的心情。在9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,几乎没有人知道“嘎拉哈”是为何物了。
    (2)飞机格
    这是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男孩子中的一种户外游戏,参与人员2~5人。于地面画上格子,游戏便于格子中间进行。
    飞机格的画法简单:纵向三格,上横向两格,两格上一格,上再横向两格,共八格。于顶上两格画半圆,名为“锅”,锅内于半圆弦中间处画一小半圆,为锅底。
    游戏开始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或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分出先后次序,每人各有一“籽”,充当籽的有片石、碗碴、酒瓶底等物。玩者将籽投放于第一格,单腿跳过有籽的一格,依次将余下7格跳满,两处横向两格可双脚同时各踏一格,再跳回,至有籽格处,将籽拾起,跳过那格。第一级完成。第二级,将籽投入第二格,单腿跳进第一格,跳过第二格,其余跳法相同。以下依此类推。当8个格子跳满,玩者将籽投入锅内,尽量投到锅底里,单腿将8个格子依次跳完,至第7,8两格时因是背向锅,玩者需将手臂从两腿间伸向锅内,将锅内籽捞回,即为最后获胜者。
    在游戏过程中,玩者脚不可踩线,两脚亦不可同时踩进同一个格子,籽要投入格内,不可出格或压线,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,视为出局,轮下一人。如此轮番往复,直至完成锅里捞籽。
    飞机格这种游戏,目前已经看不到再有人玩儿了。
    (3)踢键子
    踢键子游戏是目前在小学生当中还可以看到的少数游戏之一,在漠河踢键子游戏大致可以分两种,一种是单人踢游戏,一种是多人组合游戏。
    单人踢游戏最为流行,参与人员多则三五人少则二三人,游戏开始前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或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确定出场次序,依次轮流上场踢键子。踢法比较单一,为平常内侧脚踢键子,中途不可使键子落地,落地即为出局。如此轮番上场。踢时计数踢击键子的次数,做为衡量输赢的标准。最终以数多者为胜。
    多人组合踢键子并不多见,以娱乐为主。一般参加人数较多,围成圆圈,使用键子数也不同,有用一个的,也有用两三个的,随自己心愿将键子踢向任何人,保持键子不落地为佳。接键子除双手外,可使用身体任何一处,对键子进行调整,但只能使用一次,便要将键子踢出。接不到键子,使键子落地的,就要被罚出局,如此直到剩下最后一人,成为胜利者。
    早些年键子都是自己手工制做,找来一个铜钱,或中间有孔的铁垫,做键托。将一束鸡毛紧塞于键托的孔中,用线捆牢。后来出现捆扎货物的塑料丝绳,人们便将丝绳撕成细条,自中间用绳勒住,穿过孔洞,放到炉盖上烙化,固定于键托之上。现在孩子们玩的键子则多是从商店买来的,样式品种繁多,且颜色鲜艳。
    (4)摇大绳
    摇大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群众性游戏之一,可多人参与。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分队,以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确定出场次序,找来一根七八米长的绳子,由两人各执一端摇成圆圈,参与者轮番或结伴一同从下落回来的大绳上跳过去,绊住大绳而不过者为出局。没有固定规则,以娱乐为主。现多于校园中可见。
    (5)打破车
    打破车也叫“打坨子”,这是山中孩子比较野蛮的游戏。游戏方法简单,找来一整块红砖,立于10余米之外,人站处划一横线,人站于线外。以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确定出场次序。玩者手持半块砖头或石头称为“籽”,向10余米之外的红砖扔,将红砖打倒,为完成一级;第二级则将籽扔于大致自己一条单腿可跳至的距离处,从线外跳出,踩在籽上,并于此处击打红砖。打倒则完成第二级;第三级可将籽扔于自己单腿跳跃两次可跳至的距离处,从线外跳出,第二跳踩在籽上,并于此处击打红砖,以此类推。待至第8级时,籽已落于红砖之下,这时不再用手拾籽打砖,可用单跳的脚将籽踢向红砖,打倒后进入第9级。第9级是将籽扔于红砖之后,跳过去后,拾籽从胯下扔出打砖,打倒后即为胜利者。
    游戏过程中,如打不倒红砖,或将籽扔得过远,自己不能在规定跳数内踩到籽上,即为出局,轮到下一人。如此循环,直至第一个人完成9级,定出输赢。
    (6)抽冰尜
    抽冰尜是北方男孩子最为喜爱的一种冰雪游戏,早年冰尜都是自己制作的。一般冰尜有两种材质制成,一种是木制的,找一截木头,大小长短均按自己喜好而定,小的三五厘米粗,六七厘米长,大的十几厘米粗,十五六厘米长,一头削成圆尖,于圆尖上钉上手推车用的滚珠,也有钉上按钉的。尜就做成了。另外一种是铁制的,找来一个大号的螺母,再找一个大小与之相当的铁珠,将铁珠硬砸于螺母之中,就完成了。不同材质的尜,使用的鞭子也不同。对木质的尜,一般使用细绳做的鞭子;对铁珠螺母尜,则要使用由一束布条制成的鞭子才行。不论哪一种,做好了鞭子,才算完成了全套装备。找一处冰面或踩平的雪地。或用手起动,或用鞭梢缠绕于尜体上起动,之后便以鞭抽尜,使其飞快旋转。可自行其乐,也可与朋友比冰尜优劣。
    (7)旱地尜
    打旱地尜也称“打刻子”,是夏天的游戏,它与冰尜有本质上的不同。旱地尜为两厘米左右粗的小木条两头削尖制成的,还要有一把合手的木刀,形状与家里使用的菜刀类似。
    玩时,要两人以上。事先定出最高成绩,先达到者为胜。找一宽敞地面,于地面上画一直径为一米左右圆圈。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或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确定出场次序。先打者,一脚踩于圈内,一脚踩于圈外。另排于第二者跑离圈十几米远面向圆圈。先打者一手持尜,另一手持木刀。如发球用木刀将尜向第二个人打出。第二个人要尽量用木刀将尜于空中打回,离圆圈越近越好。之后,第二者拾起尜向圆圈内扔,如扔进圆圈,先打者失去打尜机会,视为出局,于边上等下一轮。如尜正压线上,先打者还可补救,补救方法是玩者将木刀从后面于胯下伸出,击打旱地尜,如尜出圈超过一步,可用此法继续打尜三次;如不足一步,当即罚下,第二者上,第三者去接。
    如第二者不能将尜扔回圆圈,不论多远,都算是先打者的成绩。
    先打者用木刀砍旱地尜的一侧,使其飞起。这时有两种方式用木刀击打旱地尜,一种是普通方法,将尜尽量向远处打,可打三次。第二种则是技术性很高的打法,叫做“连环板”,即用木刀于空中连续将尜打起,只要尜不落地,就算一次。有玩得好的,三个连环板下来,即可得百十步成绩。因为打旱地尜最后是用步数量出尜与圆圈的距离,定出成绩的。先打者完成游戏,轮到下一人,依次循环。直到其中一人最先达到事先定出的最高成绩为止。
    目前,这种打旱地尜游戏已经没有孩子玩了。
    (8)滑冰车
    冰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男孩子最为热衷的一种冰上游戏,每年初冬从冰上可以上人开始,就可以看到一群一群的男孩子云集于晶莹剔透的冰面之上,各自划着自己的冰车玩得开怀而忘忧。
    绝大多数冰车是男孩子自己动手制做的,算不上好看,但绝对自己称心。也有家长为孩子制做的,好看,但往往不尽如人意。常见的冰车有两种,一种是“无头冰车”一种是带有“飞机头”的冰车。“无头冰车”小巧,制作简单。选两根木方,做冰车的脚,前头斜锯成船头形,镶上粗铁丝,以减少磨擦力,冰车脚上钉上木板,冰车就做好了。为冰车提供动力的是两根一米多长的木棍,木棍头上钉有锋利的钉尖,叫做“冰锥子”。这种“无头冰车”携带方便,转向主要靠“冰锥子”来实现。
    另一种是带有“飞机头”的冰车,冰车的主体部分与“无头冰车”一样,只是于“无头冰车”下安装了一个连杆,向前探出,于头部用钉子连接装上一个“十”字形的转动装置,下面是一个缩小了的船头形冰车脚,也镶有铁丝。上面是一段小木板,适于脚踏。使用时可使冰车灵活转弯。
    冰车大小不等,随使用者需要而定。近十几年来,这种冰上游戏已经见不到了。
    (9)打啪(音:pià,东北方言,无此汉字)叽
    这是一种很花力气的游戏,分两种,一种是用旧书页纵向对折,两张十字交叉,逆时针折角,相互插压,形成方形一体。有2张纸的,有4张纸的,也有6,8张纸的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常有男孩子将自己正学的书撕开叠啪叽的,自然少不了老师的批评和爹妈的责罚,另一种则是用旧的香烟盒,折角、对折、插压而成的三角啪叽。
    不论哪一种,玩法是一样的。两个以上的人参与就行,同样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或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确定出场次序。以啪叽扇啪叽,扇翻为赢,啪叽便归赢者,输的一方再续上一张,赢的接着扇。扇不翻,轮下一个扇。如先扇者的啪叽压了后扇者啪叽上面,则以双方先喊出的“死”或“活”来确定如何处理。先扇者喊“死”,后扇者喊“活”,“死”音在前,后扇者便不能动先扇者的啪叽,只能抽出自己的啪叽,再扇。如“活”音在前,则后扇者可以自行处理对方的啪叽,如找个小石籽,将对方的啪叽垫起,便容易扇翻。
    打啪叽常常因输赢而打架,也为输赢而将胳膊扇肿,但不论发生什么样的故事,依就照扇不误。哪怕整天挨揍也在所不惜,由此可见当时此游戏之盛。
    (10)打弹弓
    打弹弓其实不能算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游戏,只是这种弹射小玩具差不多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多数男孩子整个童年而被列入其中。弹弓是由弹弓架、弹力条和装子兜三部分构成。弹弓架一般是由“Y”形树枝丫随形制成。长短大小以使用者合适而定。也有用8号线揻制而成。弹力条一般是由胶皮条制成,如汽车、手推车、自行车等内胎依使用者力量大小剪成合适宽窄的皮条。也有用医用胶管作弹力条的。装子兜则大多是用皮革制成。三个部分由细铁丝或线绳系牢。充当子弹的一般是捡来的圆形石子,也有用黄泥搓成的圆球。
    弹弓可用来打鸟、老鼠等小动物。也有用弹弓来打架的。
    (11)打盒子
    打盒子是一种有危险性的游戏,只适合男孩子玩。目前在冬季十字路口还可以看到有孩子在玩。
    打盒子事实上就是一种争抢站点的游戏,一般为5~6人,根据参与人数,在地面上掘出10厘米左右的小圆坑,小圆坑排序呈圆环形,称为边坑。边坑的数目较人数少一个,少出的这个坑,掘在圆环的中心,称为中坑。场地就完成了。
    游戏工具是一根长于玩者身高的木棍,还有就是一个打扁了的铁质罐头盒。玩时,先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和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确定出每个边坑的人员,最后一人则无坑可占,只能游走于圈外做“撵坑者”。游戏开始,“撵坑者”远离场地,有坑的人将盒子远远扔出。撵坑尽力将盒子打回。之后,努力将盒子向场地中间的中坑发起冲击,目的是将盒子置于中坑内。其他人则抓住机会将撵坑的盒子打飞,这时撵坑者如抓住机会抢占其中任何一边坑,失去边坑的人就变成撵坑者,重复前者的游戏。
    如撵坑者将盒子成功安放于中坑之内,则用脚踩住,众人再无权击打盒子,而且要听从撵坑者的指挥。撵坑者发出“转”的命令,其他人开始逐次移换边坑位置。撵坑者则在这时找准机会,抢占到一个边坑,据为已有,并同时将中坑内的盒子踢出圈外。
    在撵坑者抢占他人边坑速度不够快而得不到坑时,游走中的人有权找机会将盒子重新打出。无论是换人还再次成为撵坑,下一轮游戏也就开始了。这种游戏使用棍棒,过程激烈,虽然游戏者没有任何护具,但仍受到男孩子们的热衷和喜爱。
    (12)打包围
    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游戏,目前仍多见于各中小学校。游戏少则3人,多则不限。3人可轮流游戏;多人时则分成两队。
    3人游戏的规则是,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和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确定入围次序。赢者首先入围,另外两人一面一个,用布口袋向入围者投掷。击中视为出局,轮第二个人入围。入围者可通过摘取口袋为自己存分,每分可换回一次被击中后的入围权,用完得分后,再被击中,则出局。
    多人游戏则分成两队,由每队代表通过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确定入围先后次序。一队形成包围之势,用布袋对先入围者投掷。其他规则相同。
   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,这种游戏常出现在体育课上。投掷物由球类替代布口袋,很受学生喜爱。
    (13)摔泥娃娃
    摔泥娃娃游戏参加人员以两三人为宜,玩时各自和一块黄泥巴,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和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分出先后次序,先玩者自取泥一块,捏成碗或盆状。问对方:“天瓜、地瓜漏不漏?”说罢,将捏好的泥具向平板上扣摔,因碗状泥坯内存有空气,一般会从底部崩开,崩开处,对方要以同样大小的泥团给予补足。补足后,轮下一人,依此类推。赢者多时可将对方泥块全部赢光。
    (14)藏猫呼
    这是一种最为简单且流传最广的游戏,多人进行。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和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分出先后次序,最末者为寻找者,他要一人走向远处,自觉闭上眼睛,查过一百个数后,开始寻找其他躲藏起采的人。以全部找到为胜。再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或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确定出场次序,进行下一轮。
    (15)摸瞎
    摸瞎是一种群体游戏,方式简单。可多人参加,以出“手心、手背”和“石头、剪子、布”分出先后次序,最末者被布蒙上眼睛,由一人“押送”一小段距离,待其他人藏好后,押送者对摸瞎人唱儿歌:摸瞎、摸瞎送到南洼,之后再问:“要风要雨?”如摸瞎者说要风,押送者就向模瞎者吹一口气,转身跑掉;要雨则吐一口口水。摸瞎者开始于黑暗中摸索,以抓住其他一人为胜出。被抓者成为摸瞎者,进行下一轮。
    在游戏过程中,躲藏者要不停发出嘻笑、示威或其他声音,以诱惑摸瞎者,而且一般不允许远离游戏场地或躲藏于过于背静之处。
    (16)弹溜溜
    溜溜球是一种用玻璃材料制成的,直径一般在2~2.5厘米,农村地区一般用晒干的黄泥团,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儿童玩具。
    这种游戏是由l~2人或更多人组成。寻找一块潮湿的地面用溜溜球在地上按个坑。然后按照规定距离按次序往坑里弹球。谁先把自己的溜溜球弹进坑里,谁就有权用溜溜球击打他人的溜溜球,以保住自己的“皇位”。如果没有把其他球击跑,则其他球可以进坑,进坑后就有权击打其它球,依此类推。


上一篇:赠品区 下一篇: